2011年8月30日,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2011給力水性化高峰論壇上表示,將在新上項目的節能評估審查中鼓勵使用水性涂料,積極鼓勵推廣水性涂料的發展。隨后數年里,更是相繼出臺了“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”、“涂料行業‘雙高’產品名錄與環境經濟政策”、“涂料消費稅”、“排污費”、“十大產業振興計劃”等對水性涂料發展利好的政策。
2015年初,被稱為中國“史上最嚴厲”的《保護法》正式實施,深圳踏出我國“禁漆”第一步,全面禁用油漆類產品。隨后又有多個城市陸續出臺相關政策,提出在建筑行業禁止使用溶劑型涂料和膠粘劑,在硅藻交通、集裝箱、汽車零部件等領域限制油漆類產品的使用等。

無論是日趨嚴厲的環保政策,還是頻繁的政策利好,都讓水性涂料的前景被十分看好,成為建材行業發展的新方向。然而,各涂料企業蜂擁而至進入行業,環保涂料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爆發性增長,也導致了水性涂料產品的良莠不齊。
2016年 “房地產調控政策”出臺,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等客觀原因,促進了環保涂料行業的幾輪大洗牌。一些實力不足的中小型企業受挫嚴重,紛紛退出市場。剩下的大型環保企業憑借資金和技術繼續博弈,市場也開始轉向良性發展。到了2019年,涂料行業重新洗牌完畢,水性涂料在集裝箱、工程機械、軌道交通、汽車零部件等領域都取得了較為成熟的經驗。整個水性涂料行業的產量和銷量均開創新高。
截至2017年,我國已成為涂料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,但在推進環保涂料普及方面卻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。有關數據顯示,歐洲的環保涂料普及率平均已達到80% - 90%,而我國北京、上海等一線城市環保涂料的普及率還不到25%。由此可見,更環保的水性涂料尚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可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