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對于大家對室外空氣污染的關注,室內空氣污染對健康帶來的危害更加不容小覷,因為人70%~90%的時間呆在室內,冬季時間更長。世界衛生組織則更是將室內空氣污染列入人類健康十大威脅之一。英國環境科學專家蒂姆•羅賓遜表示,造成室內污染的原因很多,建筑材料、油漆、地毯以及帶有氣味的產品都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(VOCs),容易導致呼吸系統疾病,尤其對嬰幼兒影響較大。

如何改善室內空氣質量?
當室外空氣溫度、濕度合適和空氣質量較好時,可以多開窗通風;遇到持續霧霾天氣時,選擇霧霾較輕的時候間歇式開窗,并選用對顆粒物有凈化功能的空氣凈化器,降低室內空氣中顆粒物的濃度。做飯結束后再開3~5分鐘,去除多余油煙。抽油煙機使用3~6個月應定期清洗。目前市場上許多廁所清潔劑、除臭劑,應盡量少用或不用。它們包含各類揮發性化學物質,易造成污染。保持衛生間干燥、清潔,即可有效去除異味。
預防“冬季缺氧癥”或“暖氣病”,除了改善環境外,還要強化個人適應能力。體育運動可增強人的抵抗力、體力、耐力和適應能力。天氣晴好無風時,應盡量做適當活動。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室內環境污染的危害,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。特別是老人、孩子更要注意。供暖以后應該繼延續保持規律的健身運動,只不過把運動時間調整一下。把晨練改為上午、下午鍛煉更適宜。每周可以進行3~4次慢跑,老年人可以打打太極拳,或曬曬太陽,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耐力和免疫功能的正常。
冬季的許多疾病是通過空氣傳播的,如新冠肺炎、流感、流腦等疾病的病原體,大都寄生在人的鼻咽部和呼吸道粘膜上。當人們咳嗽、噴嚏、說笑時,病毒、病菌則隨飛沫到空氣中。所以人多的公共場所通常是冬季室內環境污染的“重災區”,因此,不宜長時間在里面逗留。